藏家刘益谦:收藏最大的成本不是钱,是时间-世界时快讯
来源:FT中文网     时间:2023-04-15 17:54:00

“龙与士——明代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特展”展览现场 摄影:shaunley


(资料图片)

薛莉:中国古书画藏家刘益谦感慨精品有钱也买不到。策展人谢晓冬指出,未来中国将有个古书画释出的窗口期。

文 |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薛莉

樱花盛开时节,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推出了一个明代书画展“龙与士——明代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特展”,共展出60余位作者的83件作品,包括隆庆帝的《行书五言诗文》、文徵明的《兰亭修禊图并记》、沈周《送吴文定行图并题卷》等重要藏品。

徜徉在这些明代从天子到显贵到士人的艺术作品中时,你很可能会忘记自己正在见证另一个历史——古代书画民间收藏的传统在恢复,并且以私人美术馆展览的形式“众乐乐”,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。

➤ “钱只是一个方面,最大的成本是时间”

在介绍这个展览时,龙美术馆创始人、中国古代书画藏家刘益谦介绍:“展出的83件作品,每一件都是拍卖来的。其中一件是95年买的。”回望30年的收藏经历,刘益谦感慨:“钱只是一个方面,最大的成本是时间。即使有了钱,也要30年才能完成这个梦。”

沈周《送吴文定行图并题卷》

流通在市场上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本来就很稀缺,传世的宋元书画,全球范围内公认的也就一千张左右。刘益谦说:“明四家,花点时间,市场上还能买到;元四家,一张也没买到过,不是钱的问题,而是根本没有。”他说:“在文化艺术面前,钱是第二位的;能见到,是第一位的。”

83件藏品囊括了浙派、吴门画派、松江画派及同时代大家的书法、绘画及信札等珍贵文物。其中既有隆庆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的《五言诗》“剑气冲霄汉,文光射斗牛”,也有名臣熊廷弼被诬陷入狱时写下的《七恸歌》“我恸我恸在老妻,两小结发白首期”;既有祝允明为唐寅撰写的墓志铭,也有董其昌的《致江南名士信札合册》,以及才子名仕的山水雅作,整个展览从书画的角度微缩了一部明代天子与士人的生活图卷,里面既有家国政治,又有士人精神,既有人情往来,也有审美志趣。

刘益谦说:“选择明代书画来展示文人笔墨,也是我自己收藏的喜好表现。”

➤ 古代书画收藏的难点

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谢晓冬与龙美术馆有多次合作,不久前还策展过《群星璀璨时——四王吴恽与四僧书画特展》。

谢晓冬介绍说:“‘群星璀璨时’是清代书画作品展,‘龙与士’是明代的,我们有个想法是溯源而上,再做两个古代艺术特展。”

文徵明,《兰亭修禊图并记》

有机会参与这样的展览,谢晓冬觉得应该归功于改革开放40年。“有了经济的发展,才有民间财富的增长,才有可能成就这样重要的私人收藏。”谢晓冬介绍说:“古代书画民间收藏由来以久,明代有收藏大家项元汴,明末清初有高士奇,民国有庞元济、张葱玉。改革开放40年来,这个传统又续上了,并且形成了全球联动的市场。”

对于古代书画收藏的难点,谢晓冬介绍说,除了财力这个必要条件之外,主要有两点:一个是真伪问题。因为伪品也成了文物,也有一定价值,因此鉴定成了一门学问。但真伪很难有客观标准,有时即使是权威专家之间也有分歧。因此国际惯例是买家自负。这对很多藏家是最大的挑战。其次是眼光问题。拍卖场上,眼光决定了这件艺术品在心目中的价值,包括愿意持有的周期也取决于眼光的判断。

元代画家任仁发《五王醉归图》2016年由苏宁集团拍得,最终却未能成功交割;2020年再次现身拍场,最终以3亿多港币的价格为刘益谦夫妇拍得。这件珍稀文物的身世,很能说明古代书画收藏领域的这些挑战。

➤ 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的窗口期

刘益谦曾经提到,自己买的第一件古代绘画作品在是1995年,清代王原祁的,花了11万人民币。由于历史机缘的问题,这样历史性的“捡漏”机遇已难以再现。但谢晓冬指出,财富积累的速度只会更快,但好的古代藏品却越来越稀缺。

2020年,明代吴彬《十面灵璧图卷》在北京保利以4.46亿元人民币落槌,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品成交价之最。上一次它现身拍场是31年前,1989年12月,《十面灵璧图卷》第一次在纽约苏富比拍卖面世,成交价121万美元,在当时也算天价。

艺术品拍卖委托通常由“3D”规则(Death,Debt,Divorce遗产、债务、离婚),促成大量珍稀作品流向市场。谢晓冬说,眼下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优质古代艺术品再分配的阶段。上一代的藏家正在老去,很多优秀的收藏被持有几十年后,又有可能被释出,这其中,又会有一些因为捐赠成为公益收藏或者进入美术馆成为永久收藏。“对于中国古代艺术品,眼下依然有收藏的窗口期,但这个窗口期将来会越来越短。”

相关信息:

展览:“龙与士——明代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特展”

地点:龙美术馆(西岸馆)

展期:2023.3.25-2023.6.18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

图片提供:龙美术馆

作者邮箱:shirleyft@163.com

责任编辑邮箱:zhen.zhu@ftchinese.com

商业财经 国际视角

关注FT中文网视频号

往期精选

标签: